這是個顏值爭霸的時代,有道是「美麗是最強的推薦信」, 正是有閒妹子靠化妝,有錢妹子靠整形,有才妹子靠修圖。網調顯示 90%以上的人認為:外貌在工作中起著重要作用。 美經濟學家漢默許(DanielS.Hamermesh)在《美麗有價》一書提到:美男比醜男一生多賺17%;醜女比美女少賺12%。醫美早先被叫做Medical cosmetology,可以翻譯成醫療美容學,後因醫學的進步與其主導地位,漸漸大家喜歡稱之為:美容醫學(Aesthetic Medicine)

 

美容醫學一般指由專科醫師透過醫學技術,如:手術、藥物、醫療器械、生技材料等,來執行侵入性或低侵入性醫療技術以改善身體外觀,而非以治療疾病為主要目的。醫美的本質到底是醫療還是消費,其實顯而易見。有人以為美容醫學可分成「治療性」與「非治療性」兩部分,但是事實上黑白二分法是很難的,就算把非治療性美容醫學說成,兼具「醫療行為」內涵與「消費行為」的外貌,也難窺其堂奧。

 

美容醫學的核心價值在追求病人最大利益,美容醫學應真為開始、以善為過程、以美為其目標。醫美行業中的核心資源是:優秀的醫師能發揮其醫療專長。醫療專業品質是由結構、過程與結果三者結合,醫療專業人員須遵守已知的良好職業標準,以最小風險與最少成本,給予病患 最適切的治療。

 

一般美容醫學內容可分成三類,光電治療:如雷射、脈衝光、電波、超音波等。針劑注射治療:如注射肉毒、玻尿酸或膠原蛋白等。美容手術:如抽脂、隆乳、隆鼻、雙眼皮、拉皮或削骨手術等。


近年醫美商機鼎盛,其市場滲透率在美約14%、日本約11%韓國約9%台灣約7%、大陸約2%。目前台灣約有1200醫美診所,鼎盛時期約有2000多家,年產值約430億元。2020年中國預計超過4000RMB。過去10年全球年均成長率達10.9%亞洲年成長率達13-15%

 

醫美院所特點有:

1.現況增速快、增長空間大。

2.多非永久性的療法、使用頻次高

3.復購率高、流程易標準化、產品相對安全。 

4.易於網路交易。

5.進入門檻低、相對成本低廉、 獲利高。

 

醫美業利潤是呈倒三角形狀態,2011年時玻尿酸原料廠科妍的毛利率達63.4%;生產膠原蛋白的雙美有78%;代理玻尿酸的友華35.8%;進口儀器設備的曜亞大約40%;一般醫美診所在30-40%間,淨利率超過15

 

 醫美院所經營情況在開始出現暴增後,因眾人搶進,增長趨緩,糾紛漸多,慢慢出現倒閉潮。2014年那波全台2000家醫美診所倒了1/32018 1 31壹週刊: 台灣醫美診所存活率小於50%全盛期雙北醫美診所至少有600家,但至今存活率可能小於50%

 

衛福部認為醫美糾紛主要來源是: 醫美風險未充分告知、醫美品質資訊不易取得及執業人員資格及經驗未充分揭露。那衛福部做了什麼? 衛福部推動了「診所美容醫學品質認證」及美容醫學之廣告管理。並於1070906日頒布特管法,即「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」(關於特管法我有專文討論)

 

衛福部所推的醫美診所品質認證其實是一種診所的自願行為,全無強制規定,而要求的也是基本品質(Essential Quality)而已:

1. 醫師符合法規資格。

2. 環境符合消防及感染管制要求。

3. 良好的緊急後送機制。

4. 手術項目符合特管辦法要求。

5. 儀器設備保養符合規定。

 

目前美容醫界醫師生態約是這三組人:

1.皮膚、整形外科傳統美醫專科出身,專科年資十年以上。

2.皮膚、整形外科傳美醫專科出身,專科年資十年以下。

3.非上述專科出身,以微整為主。

台灣醫師四萬多,有一萬多位投入醫美,整形外科跟皮膚科卻只有一千多人,可見醫美市場的吸引力,也反映健不得醫師之心。

 

法界對醫美的看法是:醫美是自費的,醫「病」雙方皆有選擇是否提供、或是否接受之空間。民眾支付更多費用以換取更多服務。醫師藉此獲得較多報酬,而具有營利動機與事實。所以他們有人認為:「非治療性美容醫學」依其性質與法律規範目的,應有消費者保護法之適用。雖然消保法仍不適用於醫療,但法界人士確實認為醫美之操作頗具商業手法,難免影響心證與判斷。

 

因為醫美市場大、進入門檻低,不少的商人及商業行為便介入其中。醫美行業的主要成本是租金、人力及獲客成本。醫美金主他們善於營銷管理、降低成本。或作為投資者瞄準的利基、或做為企業的一塊拼圖,但營銷者眾研發者少,其路線有:小資大眾化服務路線、網紅店 /購物平台/渠道商路線、醫師聯盟路線、傳統生活美容業的垂直發展路線、幹細胞 / 抗衰老產業的延伸路線、作為儀器或產品的展示場或走奢豪質感 尖端客群路線。

 

一般醫美金主的操作如下:找個醫師掛牌,醫美診所一般醫師就可掛牌,主要放在年輕醫師,或對健保失望者(急診、婦產、小兒、外科),他們較不自主且會衝業績。他們很少找整外或資深醫師,因為他們高姿態、成本也高。掛牌醫師負行政及醫療責任,發生糾紛金主幾乎無責。需要的是著重廣告和同業競爭,發展連鎖,降低成本。一方面訂契約,掌控整醫藥品採購及人事權,醫師僅負責醫療,尤有甚者還把醫師當業務員。

 

重商醫美生態通常會發展成:醫師不再是診所的決策者,金主掌控診所,發生糾紛無責任。因競爭大,營銷成分吃重,須從「單點」發展成「打群架」、「連鎖店」與「一條龍」 擴展。然後研發少,醫療服務日趨平庸,市場由藍海轉趨紅海,出現倒閉潮。

 

目前醫美經營要點需在獲客、留客、變現、復購、價值鏈和生態圈的某方面要有核心競爭力,對於線上化、智能化、數位化、平台化的變革要拿捏準確與及時,『營銷』與『醫療核心』的全權平衡。

 

當然顧客最想知道的是真實效果如何,所以媒體與資訊的操作是決勝要點之一 ,無論從注意力爭奪到認知佔領管理,從講好醫美故事、洗腦、帶風向、販賣焦慮、製造需求,到簡單粗暴與利用黑白對比,帶入先入為主的偏見與誤導性遺漏,都是常見手法。要做到呈現的資訊都是顧客自己想看的與想聽的,一言以蔽之:搜索打江山,廣告安天下。


在第一線大家也可以看到諮詢師是如何行銷操作,原則是需求工程的推展:建立自家品牌,選定目標族群,然後界定「問題」,說服你這是你真正的「問題」,然後我們可以替你解決「問題」。他們通常只有立場,看需要說話,提共免費體驗,先誘惑再轉銷售,讓你認為最新舊是最好;最貴就是有效。摧枯拉朽的話術獲得眾多無知的客戶,他們宣稱推出的服務及產品具有神奇療效,異於它類,安全可靠,無副作用,已有千萬個成功案例,勿需懷疑。他們會強調服務及產品的關聯性(意義、身分) 而非其功能,把情緒帶到最高點,好成交大單。像低價 、團購 、包套 、折扣 、贈品、多層次行銷 、課程、諮詢券、加購升級,幾乎都是醫美行銷陷阱,大家不可不小心。

 

所謂「秦失其鹿 ,天下共逐之」!醫美今已淪為:廠商急於推出產品的市場,醫師逃離健保的避風港,醫院補償健保虧空的小門,企業撈錢的新觸手,諮詢師及渠道商號召群眾的場域,貴婦名媛富商的裝飾及糾紛投訴的高發地了。

 

在此身為醫美消費者先問問自己的醫Q夠嗎?

先想自己有何問題及需要?

針對這些問題我有哪些選項?其效果及風險如何?   

特別注意:沒副作用就是沒作用。

還有醫療的不確定性、地域性及侷限性,搶先就是白老鼠,不為天下先是醫美通則。

選對就不貴,這包括選對醫師與治療方法。

想定你的醫美是投資還是消費?

記住一個最中肯的原則:如果所有醫美項目健保會給付,你會如何對待與就醫?

 

此部落格僅收錄阿德醫師之精選文章,欲瞭解更多歡迎點入阿德醫師個人網站https://www.2beautyfans.com/

arrow
arrow

    阿德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